常用保養品的人應該知道,很多洗護產品裡都主打某種植物萃取物。像是海藍之謎、雅詩蘭黛、赫蓮娜這些大牌,靠著主打某種植物成分賣到很高的價格。但仔細一看,這些植物可能就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,例如馬齒莧、無患子、積雪草、海茴香等,這些成分真的有用嗎?
什麼是植物萃取物?
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這個事。首先說一說什麼叫萃取物。植物萃取物是以植物為原料,經過物理化學純化分離的過程,定向獲取和濃縮其中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,而不改變這些有效成分結構的產品。整個過程非常複雜且專業。提取不等於榨汁或熬湯。例如很多人聽說蘆薈萃取物對皮膚好,就自己拿一株蘆薈搗成糊糊塗在臉上。假設裡面可能有1%的有效成分,但另外99%可能是沒用的,甚至是有害的。專業的萃取就是為了保留那1%的有益成分,剔除另外99%。所以儘管覺得某個植物成分很常見,也不要在家裡瞎搞。

植物萃取物的成分與作用
接下來我們再說說萃取物裡面有什麼。剛才也提到,我們會根據需要保留植物的一些成分。這個組分往往不是單一的,而是一些物質的混合體。舉個例子,洋蔥鱗莖萃取物包括蒜素、咖啡酸、芥子酸等數十種有效成分,彼此協同發揮抑菌抗發炎、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。像海茴香萃取物含有茴香醚、阿爾法茴香酮、甲基胡椒酚和維生素C等,有些抗氧化,有些抑制酪胺酸酶活性,起到美白作用。正是因為萃取物中的某些成分能滿足我們的護膚需求,又不用人工合成,還能避免與其他品牌雷同,所以才被化妝品廠家推崇。
監管與產業秘密
那麼監管機構懂這是什麼嗎?如果我給他們列出一個什麼萃取物,他們能知道這是幹嘛的嗎?其實這些東西是要出報告的,不能隨便加一個「某某提取物」。為什麼國家不要求在配料表裡寫具體的每一個萃取物的成分呢?這個問題問得好,這裡面學問很大。
-
第一是寫不下。這些萃取物有的包含成百上千種成分,不可能把所有成分都寫在成分錶上。
-
第二是化妝品法規有要求:只要萃取物中單一活性成分濃度不超過50%,就可以以萃取物的形式表達。但如果今天某品牌用了海茴香萃取物,你怎麼保證它跟其他品牌的一樣呢?憑什麼配料表上寫得一樣?
-
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點:以萃取物形式標註也是掩蓋技術機密的一種手段。就像每個產品都增加了維C,你能保證它們都是一樣的嗎?不同原料公司、不同合成方式,一定是不一樣的。但添加它的大方向功效是差不多的,能被證明有效。
如何判斷植物萃取物的有效性

那麼如何判斷一個植物萃取物是否真實有效呢?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:添加量、純化技術及其背景功效,是否有科學研究支撐或大規模人群數據,以及植物來源等。
為什麼有些人會抵觸植物萃取物?因為這一塊容易投機取巧。例如拼多多上幾塊錢一套的水乳,也可以主打某某植物萃取物。但稍微想想就知道,它裡面還能加多少?它的原料不可能來自頂級原料公司。甚至可以從A產品滴幾滴到B產品裡,就說B產品添加了某某植物萃取物。
所以如果追求功效植物保養品,最好事先了解。看看成分列表是不是微量添加,或者“一鍋亂燉”什麼都加;也可以去知網搜一下某某植物提取物,看看是否有大量科研數據支持,以及其主打功效是否滿足你的護膚需求。也可以翻閱詳情頁,看是否是自己的專利,或是業內標桿,是否由優質原料公司提供,有沒有專門的培育基地等。如果有,他們肯定會放在醒目的位置告訴你。
我國是全球植物萃取物的第一生產國,希望未來我們能有越來越多的專利成分和專屬技術,打破歐美國家對植物成分的主導權。也希望有更多優質的國產保養品牌,滿足國人的保養需求,甚至走向世界。